是什么造就了你!鸡娃家长!
来源:北大青鸟总部
2021年07月12日 17:09
摘要:
是什么造就了你!鸡娃家长!
这几年有个词“鸡娃”逐渐走入大众视野,随着精英教育观念的普及,“鸡娃”式新型教养的方式,也逐渐在家长圈中流行开来。
鸡娃就是指:给孩子打鸡血,催促孩子学习的一种养育方式。换句话说就是家长们为了孩子能有优秀的成绩,不输在起跑线上,不断地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不停地让孩子去拼搏的行为。
有记者曾经暗访一些鸡娃家长群,发现,有些孩子甚至才一岁多就已经开始被家长打鸡血开始安排各种活动和学习了。
在八零、九零后的印象里,童年是与快乐挂钩的,各种游戏、漫画、卡通、玩具、零食、运动占据了童年的回忆,可是当这群人当了父母,他们的孩子童年只有学习、学习、学习,不是在去学校上课的路上,就是在去培训班补课的路上。可能让孩子唯一可以得到片刻喘息的时间,就是在学校和培训班之间的那段路程了。
明明自己的童年很快乐,为啥让自己的孩子童年不快乐呢?这背后有着怎样的问题呢?
耶鲁大学、西北大学两位经济学教授法布里奇奥·齐利博蒂和马赛厄斯·德普克所着的《爱,金钱和孩子》就用“硬核”的经济学向我们解释了这种教育行为,即从宽松育儿到鸡血推娃,经济水平差距大是决定性因素。
换句话说就是,在现今社会,读书少,可选择的工作就少,而高学历带来的收益要高,而且这种差距随着时间推移会越来越大。所以家长们开始焦虑起来,生怕孩子的未来灰暗一片。
其实这种焦虑是完全不必要的,能被鸡血教育出了的鸡娃也并不是都适合这种教育方式,也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是“牛娃”(鸡血家长群中对神童孩子的称呼)。
很多孩子并不适合这种教育方式,这不仅抹杀了孩子的童年,同时也让孩子的生活平白无故的产生很多压力。孩子的教育就应该因地适宜,有些孩子可能不适合数理化,但是他没准在运动方面有一技之长。
那么为何还是有这么多家长变成鸡血家长呢?这何尝不是一种内卷的表现呢?别人家有的,我家也要有,为了孩子,也要拼。到底鸡血教育是为了孩子的未来,还是为了满足家长的虚荣心?
在孩子叁岁背古诗,五岁写万字文章,考入一类学校的虚荣心作祟下,家长们请扪心自问,你的孩子快乐吗?他是真的喜欢古诗,所以背的么?他是真的对人事物有自我认知才能写出万字文章吗?你的孩子快乐吗?
最后,让小青用《你好,李焕英》,一句台词送给大家,“以后我的孩子,只要健康快乐就好!”。其实家长根本无法控制孩子的未来,你能给它的就是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高成绩并不代表一定能在社会赚大钱。选择职业教育学得一技之长的孩子也并不是没有出路。
目前我国政策大力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收紧整治各类补习、培训班。而这十几年的社会发展用人经验也从只追求高学历转变成追求能力者。一门技术拥有者的待遇并不比一个大学生差,甚至很多时候要高于普通大学生。所以各位家长根本不用为孩子的未来而焦虑,不妨花更多的时间去挖掘孩子的特长,让他拥有一技之长,过一个快乐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