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大青鸟总部 2020年04月10日 15:35
清明节后,很多省市的学校陆陆续续开学了。
久违的校园、
久违的同学、
久违的老师、
身边熟悉的人和事,都回来了!
马上开学了,孩子们回到校园中去学习,相信很多父母都松了一口气,这就好像是父母们终于熬过了最艰难的“看护”时刻,胜利了!
但经过这次漫长的居家假期、经过全国线上学习的洗礼、经过和父母们的斗智斗勇,孩子们回到校园是否能够一帆风顺。高叁学子开学后,其他年级的孩子也在等待回到学校的通知,他们是淡定自若?还是焦虑紧张的呢?
可能很多人都会打一个问号。
回到校园,并不仅仅这四个字的表层含义,想要顺利度过这段时期,不仅需要身体回到了学校,作为家长,更应该了解以下这叁个层面的含义,才能更好的理解孩子,与孩子一起适应和成长。
1、身体回到校园,心也要跟着回校
学校是人群聚集的地方,疫情之下开学,一定是做足了准备。很多学校利用目前只有少量学生返校,将空余的教室利用起来,学生们隔开上课,既保证了安全,又能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但孩子总是一种不得不让父母操心的群体,面对结束假期回到校园的第一批,他们身体是回来了,心理呢?小青之前分享过一篇文章,说到开学要提前做好的准备,如果没有看过,可以点击先了解下。
这里要说的是,除了调整好生物钟,完成假期作业等,现在马上就要开学了,心理上的压力与焦虑要如何排解。我们都知道,孩子的自制力并不是很好,很多孩子习惯了在家的状态,突然回到每天准时起床,在学校呆一整天的高节奏模式,很难适应。
所以,对于回到校园,我们最浅的含义是,身体回到了校园,心也要跟着回校。
特别是不久之后便要参加中高考的莘莘学子,虽然高考延期到7月份,但就像网友所言:考试只会延期,不会过去!
回到校园备战考试,学校的学习氛围要比家里浓厚,也有老师的监督。
因此小青提醒广大父母:家长不要以为孩子开学了,任务就结束了,忽略了孩子的心理状态的变化。
2、线上线下学习模式转换,父母要与孩子一起摸索
2020年,线上教育似乎迎来了发展的契机,停课不停学的号召让全国大中小学的学生们,通过线上开始了学习之旅。
很多孩子之前有过线上学习的经历,不过很多孩子是第一次接触,从陌生到了解,再到慢慢适应,线上学习已经让学子们的学习模式有了一种全新的体验,不仅语文课、数学课可以线上学,就连体育课、美术课也可以,虽然孩子们在电脑前实现了所有课程的学习,但效果还有待讨论。
回到学校,也意味着要改变这种适应了两叁个月之久的学习模式,线上线下学习模式能否顺利转换,也是父母们要关注的点。
不要说养成一个习惯只需要21天,如果父母只认为这两种模式没有什么冲突,那么问题就产生了!
就比如,线上学习有后台系统详尽的学习记录,可以反复观看老师讲解,如果不明白,课后可以去回看,加深学习印象和效果。
线下学习有老师互动,坐在电脑前和坐在教室里感受可不一样。还有的学校,在开学第一天就有考试,检测学生们的课业完成情况。
因此小青提醒广大父母:在两种模式切换的情况下,父母绝对不能把任务都交给孩子自己解决,要多主动和孩子沟通,帮助他们一起摸索这两种模式和谐的相处模式。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他们是和互联网一起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未来线上学习的趋势会越来越强,掌握平衡才是制胜之道。
3、回到学校,更重要的是回归主动学习。
不管是面临中高考的孩子们,还是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父母,一定对“学习”有着相同的理解。
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考出好成绩,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他们主动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的意识。每个孩子都是一颗亮眼的星星,回到学校中去,是去完成我们的学业。但父母们更应该认识到,回到学校总去,更要教会孩子回归主动,自主学习才是孩子长久竞争力的重要砝码。
见过太多孩子因为被逼迫、不被理解而厌学,明明可以学的会,但就是和父母反着来,青春期叛逆是一个过程,但如果能够好好引导,放下父母高高在上的身份, 和孩子平等对话,倾听他们的心声,就能让他们打开心扉。不是所有孩子都适合学历教育,他们可能在其他方面拥有天赋,他们也可以通过培养一项技能,而成为受人尊重的专业人才,成为大国工匠。
因此小青提醒广大父母:将孩子送回校园去,学习的不仅仅是课本知识,更是健全的人格、是素养、是自信、是满怀对知识的渴望,是懂得不管未来考到哪一所学校,都要主动学习的意识。